新聞資訊
商業(yè)并購 謠言與原形
時間:2009-11-27 09:09:21信息來源:不詳點擊:443 加入收藏 】【 字體:

  盡管諸多并購事件還沒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密,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,收購后的整合無疑是對公司團體實力最高級別的考核。

  近期,圍繞在吉利周遭的神秘氛圍終于有望消失開來。

  撥云見日的盼望依靠在10月28日的這則新新聞上。據悉,在關于福特汽車公司出售瑞典高端汽車品牌沃爾沃的競購過程中,前者于當天晚上公布,已經選定以吉利汽車為首的收購團隊為沃爾沃的優(yōu)先競購方。

  臨時間,長達半年的吉利收購沃爾沃炒作,像一場長長的懸疑劇即將進入尾聲。

  而今年以來,像吉利如許來自國內企業(yè)忽南忽北、忽內忽外的商業(yè)收購傳聞不絕于耳。巴貝收購皮爾卡丹、騰中重工收購悍馬……真真假假,虛虛實實,讓人仿佛若明若暗。從媒體報道來看,幾乎每一則新聞都在題目中寫有奪目的“傳”、“或”、“可能”等詞,基本上沒有一個一定的說法。以至于人們忍不住想知道,在這“并購”的瘋狂年代里,到底是媒體奪人眼球的炒作,照舊企業(yè)欲擒故縱的策略,又或是其他?

  【吉利懸疑劇】

  用“爆棚”一詞來形容有關吉利與沃爾沃之間的收購傳聞一點也不為過。

  從深陷收購傳聞以來,盡管吉利對此總是游離于否認與默認之間,但媒體的追蹤照舊樂此不疲。11月15日,導報記者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“吉利沃爾沃”,如許的條款竟然高達373萬條。

  隨即,導報記者又對這出持續(xù)已久的“懸疑劇”脈絡進行了梳理,進而發(fā)現(xiàn)這場一定、否認、追問、緘默的游戲從來就沒有間斷過——

  年初,福特汽車針對其旗下品牌沃爾沃,對中國企業(yè)發(fā)出“拋繡球招親”預報。臨時應者云集,包括吉利、北汽、奇瑞、長安幾家車企都身陷收購傳聞。

  3月,吉利汽車發(fā)布的一份消息稿稱,海外并購是吉利汽車緊張的國際化手段,被暗示為對傳言的默認。兩個月后,吉利汽車宣稱并無此計劃。

  6月,吉利成為沃爾沃收購傳聞中的絕對主角。業(yè)界更傳出新聞,“吉利汽車已經就收購沃爾沃一事達成初步意向”。不僅如此,團結資工廠落戶東莞,首先國產沃爾沃XC90等細節(jié)事宜都逐一“曝光”。但與此同時,福特總部消息談話人稱沃爾沃還未找到對象,任何傳聞都是炒作。

  轉而到了9月,吉利汽車行政總裁桂生悅透露表現(xiàn),其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團和一家國有控股公司聯(lián)合競購沃爾沃。媒體則稱,在競購過程中,吉利已處于領先地位。為了增長新聞的可信程度,輿論特地凸起了如下理由——

  曝光了吉利25億美金的全盤收購金額,使可信性陡然增長;關于敏感的技術知識產權、退休金責任、雞肋般的庫存等難題,雙方仍需討價還價;另外一家競購者是上海汽車工業(yè)集團;“數名知情人”的群體新聞來源被多次強調。

  但事過一天,吉利汽車副總裁王自亮就對媒體透露表現(xiàn),該新聞不實,集團并無競購沃爾沃汽車的意圖,也沒有發(fā)布相干新聞。

  10月尾,幾經醞釀,福特終于發(fā)話,吉利成為沃爾沃的優(yōu)先競購方。這好像是整個懸疑劇中最鐵板釘釘可以確信的事實。但明天起床展開眼后,關于吉利并購沃爾沃事件又會曝出什么鮮料呢?

  天,才會知道。

  【策略或炒作?】

  不足為奇。

  差不多在統(tǒng)一時間,同樣深陷并購傳聞的騰中重工也再次借助媒體放出口風,稱打算進一步籌措近20億美元,用于在國內建立悍馬生產線。而此前,根據媒體互相“轉載”的最終協(xié)議條目,騰中重工將獲得悍馬品牌、商標和商品名稱的所有權。

  騰中欲騎悍馬的新聞,最早曝光于6月3日,7月中旬至8月中旬,騰中重工先后單方面宣稱,此項交易已獲發(fā)改委和商務部認可,但旋即遭致兩大政府機構的斷然否定。

  現(xiàn)現(xiàn)在,在眾看客眼里,隨著最終協(xié)議簽署,騰中騎悍馬好像已鐵板釘釘成事實。但在內行人眼里,此份協(xié)議仍屬于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的紙面文書。而在整個并購案上,迄今為止讓人看到更多的仍是炒作的成分。

  對大多數受眾而言,無論騰中收購悍馬抑或吉利收購沃爾沃,虛虛實實,已讓人分辨不清。當收購消息甚囂塵上之時,人們都以為那就是真的了,可第二天看到報紙上頭條又登著某企業(yè)否認收購的消息,讓人仿佛遭受愚弄一樣平常,五味雜陳。

  事實上,在這“并購”的瘋狂趨勢里,確實不乏一些企業(yè)的“煙幕彈”——借著炒作“并購”把本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,獲得大家的關注,而把大家的胃口調足了以后,又毫不留情地來一個“否認”,閉幕大家的臆測和幻想。

  而這其中,媒體為奪人眼球的“積極”參與更把這種關注度推向更高——反正報道新聞來自“知情人士吐露”,出了事頂多是來源不可靠,傳播沒有責任。更何況任何能臆想的并購主張,都能找到專家們大談特談其意義的龐大。

  于是,這些“并購消息”首先被刊載在某媒體或網絡,并引領一些主觀臆斷的東西無窮放大為“消息熱點”,接著就具備了持久追蹤炒作的價值。

  【“謠言”背后】

  “一方面是記者的素養(yǎng)題目?!标P于媒體的這種“積極”參與,浙江大學消息與傳播學系副教授、消息傳媒與社會發(fā)展研究所副所長沈愛國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表現(xiàn),記者行業(yè)是個職業(yè)化很高的行業(yè),但如今一些媒體招人時把關不嚴,導致其中一些人素質并不是很高。而將一些未經證明的新聞進行炒作,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挑釁了職業(yè)底線。

  “還有一方面是受眾的傳媒認知能力還不夠。民眾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獵奇生理,每每去迎合媒體,把傳言當做消息,以知足本身的窺私欲。這里有內因、外因兩方面在起作用。”沈愛國說。

  那么,媒體在涉及商業(yè)并購的報道中該保持怎樣的立場,又該細致哪些?

  “媒體應該客觀、公正、中立?!鄙驉蹏嬖V導報記者,事件發(fā)生了,媒體沒有進行報道,是失位;假如報道過火了,那就是越位了?!八杂浾呤紫纫潘伎?,盡可能地進行如實報道,不要搞轟動效應?!?/P>

  沈愛國認為,涉及商業(yè)并購的消息,與企業(yè)的溝通是需要的?!暗惨吹?,企業(yè)的利益訴求是不同等的,有些企業(yè)自己就有炒作等訴求,媒體再參與其中就會被其誤導。所以還要考慮從外圍的力量動手,比如偕行、專家、其他媒體、產業(yè)等多方綜合進行審視。

  “反推之,不溝通則不行。但溝通也要掌握技巧,對方假如透露表現(xiàn)拒絕,那就要進一步追問事情的原形,假如對方體現(xiàn)得很自動,那就要考慮它的真正動機究竟是什么?最關鍵的是,記者要始終保持自力的思考?!彼f。

  而在導報記者看來,商業(yè)并購這個“真實的謠言”之所以如此卓有成效,除了上述緣故原由,本質上還取決于人們對企業(yè)在經濟衰退中的角色期待。

  在全球經濟風光不再的情景下,擁有勃勃生機的國內制造業(yè)被視為重燃行業(yè)盼望的引擎。事實上,不少國內企業(yè)都已經有了一套鄭重而精準的海外擴張策略,這些都為并購事件進步了輿論對企業(yè)的期待值。

  而今,盡管諸多并購事件還沒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密,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,收購后的整合無疑是對公司團體實力最高級別的考核。

  值得小心的是,不少并購傳聞中的企業(yè)今年的業(yè)績并不樂觀。以吉利為例,截止今年9月尾,該公司販賣額增加22%,但同期,中國汽車行業(yè)總體販賣額增加32%。現(xiàn)實上,無論并購成功與否,競爭力的真正源頭仍然照舊那些在傳聞演繹中被忘記的基本功夫。(市場導報)

(編輯:zhangwh)
最新文章
推薦文章
熱門文章